正规的配资平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直面 AI正规的配资平台,作者:赵晋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国内两大支付巨头的战争,在 Agent 时代又开打了。
瞄准打通智能体商业化"最后一公里"的目标,近期腾讯元器宣布正式接入微信支付 MCP,支持开发者在智能体上直接增加下单、赞赏、查询订单等功能。早于微信 3 个月,支付宝更是联合魔搭社区率先在国内推出"支付 MCP Server "。
于 2024 年 11 月被 Anthropic 推出的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即模型上下文协议)开源协议,如今已成为 AI 领域构建 Agent 的必备设施之一。
借助 MCP,大模型就能够在统一标准下调用各种外部工具,从而搭建出一个个外界熟悉的 Agent 产品。
争相推出支付 MCP 的动作背后,则凸显出国内支付双雄对 AI 支付入口的新一轮抢夺。
随着 Agent 热潮席卷全球,AI 行业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将 2025 年视为 Agent 元年。尤其是 DeepSeek R1 等推理模型的开源发布,加速着这一愿景的到来。
Perplexity 联合创始人 Aravind Srinivas 直言,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时代的落幕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在‘生成式预训练’这个概念中,‘预训练’的部分确实正逐渐走向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 AI 的发展已经停滞。一个名为‘推理’的新范式正在兴起。"
在推理新阶段,核心目标不再是让模型吸收无差别的海量知识,而是通过精细化的塑造,使其在特定的、复杂的任务上表现出色,外界熟知的 Agent 产品便是为此而生。
一系列模型更新也围绕上述新范式而展开,近期更新的模型中,从 MiniMax M1,到 Kimi K2,再到通义千问最新开源的 AI 编程大模型 Qwen3-Coder,都着重强调了自身在构建 Agent 能力上的强大之处。
但就如同大模型玩家仍处于亏损之中一样,一众 Agent 产品也均陷在入不敷出的泥潭之内。除了常规的订阅付费之外,如何在 Agent 内部搭建起一条新的商业化闭环路径,仍是一个行业性难题。
毕竟,想要吸引用户在 Agent 内产生交易行为,首先得让产品具备一定的用户规模。但正如 Fiverr CEO Micha Kaufman 所言,今天做一家 AI 公司,往往会遇到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你怎么获得用户注意力;第二,你如何留住他们。
上述两大难题困住了大多数 AI 创业者,也让 Micha Kaufman 感慨," 99% 的 AI 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市场会快速出清,最终留下的,要么是像 OpenAI 这样的底层基础设施公司,要么是聚焦垂直场景、真正解决问题的应用层产品,就像当年的谷歌和无数 App。"
面对一个尚未成熟的 Agent 生态,微信和支付宝的这场 AI 支付入口争夺战,也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一
MCP 协议出现之前,AI 应用开发者同样可以提供支付功能,只不过实现过程会变得更加繁琐和复杂。
彼时,想要在一个 Agent 中接入支付功能,开发者需要调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的 API,逐一适配各类参数和算法机制等,并根据 Agent 的支付逻辑,自行编写相应代码,可谓费时费力。
去年荣耀新品发布会上,荣耀前 CEO 赵明为了展示自家智能体 YoYo 的智能化水平,给到场的 2000 人均点了一杯咖啡,智能体自主完成了打开软件、筛选咖啡、下单的全过程,但在"最后一公里"的支付环节,却仍需要赵明手动完成。
正是基于上述客观困境,一众支付平台才有了开放官方支付 MCP 协议的后续动作。有了支付 MCP 协议的帮助,开发者只需要一个手动添加动作,就能够替代掉此前繁杂的代码编程工作。
后续想要怎么设置收费模式,也只需打字告诉 AI 即可。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了用自然语言替代人工写代码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外展示支付 MCP 协议的使用场景中,微信和支付宝都使用了"诗人智能体"的案例:用户可以在智能体中输入"我想写一首夏天的诗",智能体随即生成一个付款二维码,待用户完成付款动作后,智能体便会奉上一首完整诗词。
推出支付 MCP 协议,除了可以便利开发者群体外,对于微信和支付宝等平台方而言,还有望帮助它们在智能体时代抢占应用生态的主导权。
去年 9 月,支付宝便曾启动智能体生态共建计划,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宝箱",鼓励商家机构 0 代码、最快 1 分钟创建专属服务智能体,并一键发布到支付宝小程序、支付宝 App、支小宝 App 等。
尽管微信暂未推出自家的智能体开发平台,但今年一季度被问到 Agent 时,腾讯高管直言更看好在微信生态中,打响智能体的差异化。"这种 Agent AI 能够利用微信独特的社交、内容和服务体系,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信息整合和操作执行,形成比通用型 Agent AI 更具差异化的产品。"
借助各家平台已有的用户和渠道优势,一众科技大厂都盯上了这些智能体开发者,并希望将他们吸引到自己的生态中来。
二
具体到微信和支付宝上面,作为兼具支付属性的平台型产品,Agent 的爆发,不仅会带来一次应用生态的重塑机会,而且是新支付入口的又一场争夺战。
随着两家产品的用户规模相继触顶,支付市场从增量转向了存量。想要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更大的可能便是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用户。
根据 CNNIC 数据,从 2020 年到 2024 年,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从 8.54 亿增长至 10.29 亿,占网民整体比例也从 86.4%,一步步攀升至 92.8%。同期,微信和支付宝月活用户规模,分别达到 10 亿和 9 亿左右。
环顾国内支付市场,触顶的不只是支付用户规模,微信和支付宝本身的用户量增长也几乎来到了尽头。
为此,支付宝去年 7 月开始推行"碰一下"。手机碰一下商户支付设备,即可进入支付页面,省去了打开微信或支付宝、打开扫一扫再扫码或出示付款码的几个步骤。支付宝希望用更简便的支付步骤,来搅动市场格局。今年 4 月份,支付宝官方更是放言要加码百亿资源用于"碰一下"生态。
微信也没闲着。在支付宝大力推广"碰一下"的同时,微信去年 9 月重启刷掌支付的推广动作。2023 年 9 月微信刷掌支付正式进入部分便利店后,便很少再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设备上新举措。
在一个存量竞争的市场中,效果好不好是一回事,不跟进本身便可能成为一种错误。没有人愿意把潜在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自从 2013 年 8 月推出微信支付以来,围绕支付渠道之战,微信和支付宝已经多次交手。
2014 年底,微信靠着微信红包对支付宝发起了一场奇袭,从而为微信支付的快速扩张打开了一扇门。到了 2016 年,马化腾在微信支付团队会上宣布,微信支付 2016 年线下的份额已全面超越支付宝,此后,国内市场正式形成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二分天下的支付双雄局面。
从 2018 年开始,围绕扫码支付和刷脸支付,微信和支付宝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一直将支付之战打到了 AI 时代。
三
尽管 AI Agent 为支付市场开启了一个新的渠道入口,但想要真正实现商业闭环,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如何找到更多真正让用户感兴趣且愿意经常使用的 AI 应用,当下还是一件困扰行业的共同难题。面对这场 AI 泡沫,Fiverr CEO Micha Kaufman 直言不讳,认为 99% 的 AI 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
如果没有足够丰富可用的 Agent 走进用户的日常生活,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入口之争也便失去了意义。
相比相对长远的应用生态建设,当下更直观的挑战在于,目前各个厂商演示的 Agent 交易案例中,都是单点定制项目,如荣耀 YoYo 买瑞幸咖啡、乐道车主借助车载 AI 语音点餐智能体买麦当劳套餐,尚不具备通用性和泛化性。
这带来的一大难题便在于,Agent 该如何打通各个 App 之间的交互?这也是 Perplexity 联合创始人 Aravind Srinivas 近期对外表达的困扰之一,"一个 AI 如何调用其他应用?一个 AI 如何从另一个协同工作工具中获取上下文?交互的格式会是什么?"
上述难题都还没得到行之有效的答案。更大的麻烦则在于,Agent 带来的变革,将不可避免触动传统应用程序的既有商业模式。那么,究竟该谁来包装谁呢?
Aravind Srinivas 举个例子,对于 Uber 这类偏工具型应用,被包装进各种 Agent 后,其业务模式完全不受影响。但对于具备强广告业务的应用程序而言,被包装就可能直接侵害广告收益。"所以在这些方面,未来的演变路径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除了需要考虑如何让更多应用都能接入 MCP 协议,从而使得用户在 Agent 环境中可以调用足够丰富的工具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 Agent 带来的便利性与传统应用的已有收益。
这些留待解决的难题,都正在成为微信和支付宝将支付触角伸入 Agent 的一个个阻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直面 AI,作者:赵晋杰
深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